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1964年作出的重大决策,出发点是准备应对外来侵略的突发事件。特别是1969年后,随着国内形势趋稳,国际面临非常严峻的备战局面,三线建设在各地大规模、高速度地展开。
秦皇岛地处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道,是首都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背景下,秦皇岛市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开始着手推进三线建设。
根据中央提出的“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的“三五”计划建设方针,秦皇岛市革委会1969年6月出台了《关于我市工业企业战备搬迁的规划意见》。《意见》指出,根据现有物资、设备、生产条件和初步在抚宁地区选定的一些地点,拟将一些重点生产企业首批搬到山区。这些企业主要包括工业技术玻璃厂、玻璃纤维厂、拖拉机配件厂、机械制修厂等。《意见》第二部分是关于第二批企业搬迁和战勤物资储备的初步意见。搬迁地点本着“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逐步进行选定。为解决本市电力不足,拟在北山新建5万千瓦的电厂一座,燃料取之于柳江煤矿,水源没有问题,地理条件较好,适于战备需要。粮油储藏为利于战时需要,拟以公社为单位分散保管。机电、化工、金属等物资和棉纱、棉布、日用百货、医药等储藏,均列入第二批计划之列,逐步搬迁和建设。
此后,为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秦皇岛市革委会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抚宁县的石门寨、驻操营、大新寨等山区调研、考察秦皇岛市的三线基地。经过市革委会常委会讨论,分析比较,初步确定抚宁县石门寨的车厂沟和驻操营的平顶峪沟作为秦皇岛市三线建设的基地。三线的选址与设计要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战备要求。建厂选点的首要条件是靠山、近水且适合生产、生活,要求建厂点远离城市50公里以上,而且要选高山,当时认为大山下面才能隐蔽。
秦皇岛市选择这两条沟作为三线基地,是根据三线建设的选址要求作出的。这两条沟均处深山密林,山环弯曲,山峰矗立,极为隐蔽,有利于防空;水利资源比较丰富,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之需要;输电比较方便,距变电站较近;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距秦青公路和窄轨铁路较近;群众基础良好,这两条沟的一些村庄多数为抗日时期的老根据地;有利于平战结合,平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战时为人民战争服务。
遵照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为迅速建成秦皇岛市三线基地,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搬迁计划,对需搬迁的单位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分期分批地逐步实现;要坚决执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做到搬迁、生产两不误;要贯彻土洋结合、以小为主的原则,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搬迁单位的顺序是军工生产单位、机械制造工业、有关国计民生的轻工业和指挥机关。按照上述原则,结合秦皇岛市具体情况,第一批共搬出18家单位,2200名职工。
1970年,市革委会制定《秦皇岛市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初步设想(草案)》,在强调重点目标时指出,从战备出发,加强矿区建设,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抚宁县的海阳、石门寨、驻操营都是山区,矿藏资源丰富,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是本市第四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
到1970年年底,三线建设有了一定进展。本着先国防、军工生产、机械工业,后民用、轻工业的原则,搬出机修厂、汽车修配厂、耐火厂机修车间、拖拉机配件厂4个单位,设备102台,职工620人。架桥和修通公路30多里,架通输电线路35里。利用和维修旧房5000多平方米,新建各种房屋9000多平方米。在无设计图纸、缺乏材料设备、没有电源的情况下,仅用了80天就建成了4100多平方米的厂房。
三线建设从勘察定点、启动建设,到1972年已建起厂房4处, 建筑面积达13500多平方米,维修了原有的旧房屋800多平方米,修筑公路30多里,大小桥涵42座,架设高压线32里,电话线路102里。建成了后方指挥所、档案馆、银行金库、木材收购站和为后方基地职工服务的电话总机室、商业服务点等。在抚宁县石门寨建立了一个数十名医务人员组成、设备齐全配套的战备医院。战备医院仅在1970年就已开放床位30余张。后方战备医院与巡回医院共培养赤脚医生293名,同时办起多个土药库,初步改变了当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秦皇岛三线建设,是冀东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全国三线建设的节点。参加三线建设的广大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精神,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排除动乱干扰,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一批战备企业,形成了三线建设的基地。秦皇岛市三线建设的开展,改善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了山区工业布局的状况,为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