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五卅运动爆发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憎恨更加强烈,渴望结束已经持续十多年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提出:“本党现实最主要的职任,实在是从各方面准备广州国民革命势力的往北发展”。5月,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率先向北挺进,拉开了国共合作领导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6年5月,中共北方区委和天津地委的于方舟等人在昌黎开会,讨论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和军事形势,分析秦皇岛、山海关地区革命运动情况、地理形势和军事战略价值等问题,研究确定了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努力方向。会议认为:国民革命军已经誓师北伐,北洋军阀处在摇摇欲坠之中,各地工农运动也相应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必须大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做好迎接北伐胜利的准备工作。秦皇岛地区工运学运的发展,不但可以带动附近厂矿、学校,还能与京、津、唐、锦(州)等城市相联接,互相促进,有力配合。要以九门口、石门寨、海阳为重点,开展农运工作,并与西北部迁安等县联系起来,连成一片。会后,于方舟和秦霁清来到山海关。根据当地情况,决定秦霁清留下工作,以开展学生运动为主,兼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驻军下层士兵工作。秦霁清以田氏中学的学生为突破口,经常与他们谈心,介绍他们阅读进步书籍,启发学生们的政治觉悟。
1926年7月,天津地委又派徐桂森到山海关工作,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临榆县临时委员会,秦霁清为书记,徐桂森、王桂林(山海关特支委员、铁工厂工人)为副书记。县委机关驻山海关城内西四条胡同。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地方群众的革命情绪等条件,县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在工运方面,着重清偿欠薪、增薪和缩减工时;在农运方面,着重反对苛捐杂税与“旗地变民”(军阀政府勒索农民的一种捐税);在学运方面,着重反对读经复古的法西斯教育制度,要求减轻费用和学术研究自由,成立学生自治会。临榆临时县委领导开展的主要工作,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取政治自由和经济利益的革命斗争。许多学生积极参加这场斗争,有的还利用节假日下乡或到厂矿进行宣传活动。
党在学生中的工作,引起敌人的注意,便经常检查学生们的来往信件,而地委转给秦霁清的一封信,正是在日常的一次检查中,落入了敌人手中。接到学生报告后,秦霁清等人很快转移,于1926年8月底返回地委,组建一个多月的临榆临时县委从此停止了工作。
中共临榆临时县委是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县委组织,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动员群众方面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向工人、农民和学生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群众运动的积极性,为革命斗争积蓄了宝贵的力量。
(文章来自《壮丽征程——秦皇岛地方党史100年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