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足滦东、初步建立滦东游击区的基础上,为巩固和扩大武装开辟滦东的各项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滦东人民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抗日斗争。
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1943年3月15日,中共晋察冀十三地委作出《对滦东工作决定》,把在滦东建设抗日根据地提上议事日程,要求首先在基层建党、建政,并抓紧开展武装斗争和群众工作。1943年夏,中共晋察冀分局决定,冀东地委改称中共冀热边区特别行政委员会,同时建立冀热边区公署,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下设五个地区委和专署。按顺序排列,滦东地区为第三地区委和第三专署,辖迁卢抚昌联合县、临抚昌联合县、凌青绥联合县。不久,迁卢抚昌联合县分为迁卢青(青龙河西)、卢抚昌两个联合县。接着,按照“一面坚持,一面巩固,不断发展,不断整理”的方针,大力进行党的发展和建设工作。1943年迁卢抚昌联合县有四分之一的村庄发展党员800多人,建立了一批党支部和党小组。临抚昌联合县在辖区积极发展党员,党员最多的区达100人,最少的区也有五六人。青龙县也发展了两批党员。到1944年,凡被开辟的滦东地区,大都有了党的组织。同时,还对所有党员和党支部进行了整理和巩固,总结推广了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验。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主要是着手改造“两面政权”,建立抗日基层政权。1944年5月,滦东地区开展了反伪大乡斗争。全区共有135个伪大乡,通过从内部分化瓦解和采取武装摧毁,61%的伪大乡被彻底摧毁,成为公开抗日的一面政权。还实行了村级政权普选,巩固和发展了农村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按照晋察冀军区的指示,冀东十二团于1943年7月取消营的建制,直辖6个连。以原第一、三连为核心,加上扩编的地方武装两个连,组成第七区队,活动区域为凌青绥和临抚昌; 以原第二连为核心,加上高恒游击队的100多人和地方武装,组成第八区队,活动区域为迁卢抚昌联合县。同时,新组建了一支滦山游击队,主要活动于滦县至山海关间北宁铁路线上。随后,在中共第三地区委领导和冀东十二团的配合下,滦东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7月23日夜,第七区队300余人,突袭柳江煤矿据点,全歼40多名日军和100余名矿警。12月3日,十二团一部进入长城后,在卢龙虑马庄打垮伪军一个营,击毙上校团长王树绩。12月7日,部队宿营在距抚宁县城以西20公里的曹西庄,与前来抢粮的日军2辆卡车、3辆坦克遭遇,指战员利用掷弹筒和手榴弹炸毁2辆坦克,首创了冀热边抗日武装炸毁日军坦克的战例。1944年1月9日,临抚昌县大队拔掉了秦皇岛外围的海阳据点。2月14日,第七区队在抚宁、北戴河之间的大米和头设伏,消灭“北宪警”及其爪牙36人,毁掉了汽车。截至1944年初,十二团以连为单位活动在滦东各地,共作战2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这些战斗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滦东青年的参军热情,仅半年时间,十二团就增加新兵890人。同时,滦东地区的广大民兵在县区干部和区游击队的带领下,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坚持地区抗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44年第四季度,滦东民兵参加大小战斗就有408次,参战人数达14128人。
发动群众开展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增资斗争。合理负担,主要是解决按地亩摊派负担不合理的问题,各县区民主政府首先在各村建立评议委员会,清查地主、富农隐瞒的“黑地”,然后按照合理负担的具体方法评出土地等级,按不同等级确定合理的负担数额。这项工作不仅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改善了群众生活,而且增加了政府收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在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的斗争中,抗日民主政府规定,凡出租的土地,其租额一律按原租额25%减收。减息的主要办法是,超过原来本金两倍的,废除借贷关系,停付本金和利息。还重新订立契约,不许地主、富农夺佃,保证佃户的土地租用权。雇工的增资斗争同减租减息同步进行,每个雇工比原来增加了30%以上的收入。到1944年底,有关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的政策,在滦东根据地的大部分村庄得到落实。
反对“集家并村”和坚持“无人区”的抗日斗争。日军把山海关到古北口的长城沿线划为“无人区”,烧毁民房,强迫村民迁居,到指定地区建部落。特别是从1943年初开始,日伪军在青龙地域大肆进行“讨伐”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枪逼百姓“集家并村”。到1943年末,日军在青龙全县公路两侧和平川建起部落358个,共搬迁村庄1219个,有300个村庄,1000多平方公里被划为“无住”和“禁作”地带,占全县总面积近三分之一。日军强行“集家并村”后,对民众进行残暴统治。强抓劳工修围墙、筑炮楼,围墙高一丈二三尺,宽约三四尺,四周有碉堡,群众称之为“人圈”。青龙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了破坏“集家并村”和修建“人圈”,千方百计地拖延修围墙的时间,有的地方还组织民兵突击队到各部落去拆围墙,致使日伪原计划三个月修完的围墙一年多也没完工。但由于这种斗争方式给群众造成的损失太大,后来第三地区委决定改变策略,由拆“人圈”改变为到“人圈”内部去斗争。在“人圈”之外的地方,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游击队、基干民兵队等迅速发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此外,根据地的统战、情报、宣传、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等项工作多有成效,为夺取滦东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滦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历史贡献。一是为坚持冀东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滦东地区经过三年多的开辟工作,建立了南北长600多里,东西宽240多里的滦东抗日根据地,为冀东我军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点,有效地扩大了冀东游击战争的回旋地区。二是为我军在抗战胜利后顺利挺进东北奠定了基础。滦东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打开了通往东北的大门,为党在抗战胜利后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出关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全党全军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发展战略赢得了先机。三是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英勇顽强的人民武装。滦东地区的武装力量,经过几年的艰苦抗战,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其中地方武装总兵力发展到5000多人。四是人民群众成为开展对敌斗争的坚强后盾。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滦东人民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踊跃支援八路军、地方武装和民兵队打击日本侵略者,以全力以赴的实际行动,为滦东根据地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来自《壮丽征程——秦皇岛地方党史100年纪事》)